
首页-中亿娱乐「主页,南宁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。图为生态环境美如画的青秀湖。彭寰摄
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,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。近日印发的《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明确,到2025年,全市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,“中国绿城”品牌进一步擦亮。
《规划》明确,要以布局优化、结构调整、资源高效节约利用、科技创新为着力点,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促进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,助推首府高质量发展。
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合作新格局。建立跨区域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,重点强化左右江、邕江、郁江等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。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,鼓励环保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。加强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,探索打造“碳中和”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平台,鼓励环保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创新“生态+”发展模式,推进马山县、上林县和隆安县等地深度挖掘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,发展生态旅游、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;加强生态文化建设,建设“壮族歌圩文化(南宁)生态保护区”,促进生态与文化、体育、旅游、健康养生、农业融合发展。
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。利用综合标准有序推动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退出,严格市场准入条件,严格控制“两高”(高耗能、高排放)项目盲目发展,持续推进“散乱污”企业淘汰整治。以产业绿色化为重点,推动铝、食品、化工、建材、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精细化、绿色化发展,提高电力、建材、造纸、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水平,在电力、建材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,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。
《规划》提出,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,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,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,不断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。
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。大力发展清洁低碳绿色交通,完善以轨道交通、新型电车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,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、多式联运服务、城市智能交通建设。提升新能源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比例,加快加气站、充电站、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。积极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,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%以上。
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,《规划》明确,要以PM2.5和O3协同控制为重点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,抓好污染天气应对,有效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,持续提升“南宁蓝”品质。
严格管控扬尘污染。建立扬尘治理专项数据库,加快“慧眼”系统二期建设,不断提升扬尘防治监管效能和精度。全面推行绿色施工,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、信用评价;对涉及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建立施工环境监测、预警、停工、整改、复工的闭环管理。
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。完善“空—天—地”“人防+机控”一体化的秸秆禁烧网格化监控体系,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,持续提升秸秆肥料化、饲料化、燃料化、基料化和原料化,到2025年,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
严格管控餐饮油烟。推动划定市区建成区禁止露天烧烤区域,城区露天烧烤摊点实行“集中布局、进店经营”;推进城市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安装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,逐步实现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配备全覆盖。
《规划》明确,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,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,统筹兼顾水资源、水生态和水环境,大力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,深化重点流域系统治理、重点领域综合治理,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,确保“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”。
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。持续推进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,合理布局饮用水水源取水口,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取水口、隆安县规划水源地取水口上移;推进南宁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。
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。因地制宜建设邕江(老口水利枢纽至邕宁水利枢纽段)、南湖、大王滩水库等一批美丽幸福河湖,并在维护河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,合理建设亲水便民设施,不断提升公民“亲水”环境品质。到2025年底,完成70条(段、个)美丽幸福河湖建设;到2030年,全市河流、湖库都基本建成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湖。
加强重点流域系统综合治理。深入推进邕江综合治理,高标准打造“百里秀美邕江”景观带,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。持续深化郁江、武鸣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,推进马巢河、八尺江等重点河湖全流域系统治理。到2025年,全市主要流域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%。
巩固改善城市内河水质。巩固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成果,统筹“黑、涝”共治,加强各类违法排污行为执法监管,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常态长效。实施南宁市内河水生态全流域综合整治,对各类纳污坑塘和内河进行专项治理,逐步完善城市整体水环境循环体系。到2025年,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不出现“返黑返臭”,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,城区内河水系水质明显改善。
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。以“千吨万人”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,持续推进乡镇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,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保护,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。在各县(市、区)实施农村集中连片供水工程,实现农村区域供水联网覆盖,保障农村饮水安全。
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。在生态综合示范区(带)、乡村道路“十大最美风光线”等重点区域,连片打造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(带)。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厨改厕衔接,统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试点。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,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。
《规划》还部署了“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、加大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力度”等举措,持续推进环境噪声污染综合整治,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,切实保障居民身心健康。
严格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。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,严格管理在市区、街道、广场、公园等公共场所活动产生的噪声。严格限制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营业时间,加强商业经营活动噪声监管,加大噪声扰民违法行为执法处罚力度。
强化施工噪声污染防治。落实《南宁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若干规定》,推动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对建筑施工实时监督,推广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。加强夜间施工许可管理,严格执行夜间建筑施工审批制度。 (记者杨盛)